這陣子,米勒的曠世名畫《拾穗》與《晚禱》非常紅,這是因為米勒的《拾穗》與《晚禱》,破天荒首度同時離開法國的奧塞美術館,於五月卅一日起,來到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三個月。《拾穗》與《晚禱》是台灣小學生課本上的名畫,許多人都很熟悉,這兩幅畫也是法國國寶級的珍藏,而且從未同時離開過法國展出,這次居然能夠一起來到台灣,真是非常非常難得。

因表姊經營畫廊,讓我從小培養出對畫敏感度,也因次這種特殊緣分讓我對畫家的歷史也特別深感興趣....





米勒是讓我打從心裡感動的田園畫家,他的作品帶有深刻的人道關懷,呈現出人們應有的尊嚴與內在的純樸渾厚,刻劃出他那個時代一般農民的甘苦與景況及農村的百態與勞動者的苦難,藉由筆下主角的痛楚、折磨,去表現那底層生活的傷感之美。米勒的畫是有思想的,是有宗教意識的,他的畫作不多,正是因為每次作畫,他經常要重複思考:如何把忍耐、愛、勇氣與信念給融入畫裡,如何在描寫自然外貌的同時,呈現出人類應有的尊嚴與內在的純樸渾厚。

對於現代習慣喧囂的都市人來說,看到檢樸的畫作,是否有種置身於相也的輕盈?這幅畫作在1857年首展時,人們將米勒企圖傳達的意念解讀為:下層社會裡,農婦生活的窘境。但,這卻無損於他細膩筆觸下所刻畫出的時代背景。

三名農婦的勞動拾穗景象,和遠方地主早已收割成如山的穀物相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米勒藉由畫面中的地平線,巧妙以紅、藍、黃為元素搭配著地面陰暗的色澤,訴說著三位婦人無法脫離命運,且又塑造出農婦抑鬱的氣氛。

雖然角度略有不同,但是她們卻有動作連環的效果,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的分解圖,也表達了農婦在拾穗過程的心情變化——在往復的彎腰、拾取的勞動之中,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於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這正是所謂的「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人歸了土。」

由此我們更能體會米勒手法的高明!對於農家子弟來說,那種感動並不在於米勒高超的畫技,而是米勒想說的:一粒餘穗對農民意味著什麼?這也是米勒對農民的深切惦記。

即使是遺落的麥穗,左邊兩位農婦也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右邊那位農婦由於彎腰低頭過久,於是伸直了痠麻的身子,另一隻手想要捶捶腰,也許待會她會抬頭望著天空。農婦可能感到生活很艱苦,不明白是誰安排她們的命運應該如此,因此要無語問蒼天,但是片刻之後,她仍然要與其他兩個同伴一起,繼續低頭去拾取地上的餘穗。

我愛上米勒的畫,深深愛上他的畫。

備註:

「拾穗」的典故源於聖經, 3500年以前舊約利未記中上帝透過摩西頒布的律法, 規定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dy 的頭像
    bedy

    bedy~~幸福城堡

    be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